跳过导航栏
新浪首页签到

为什么古人有名有字 现在我们有名无字?

2017年04月06日 15:30 新浪博客

 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,这可以说是我们行走世间的一个代号。但是各位可能有所不知,我们现在的名字,其实是一个偏义复词,指的是姓名,而那个“字”则被我们弃之不用了…

Q:

为什么古人有名有字,现在我们有名无字?
 
 
 
 
 
 

A:

 

 

 

据《颜氏家训》记载:“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”意思是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,取字是为了明尊卑。

字的产生是出于尊崇长辈显贵的伦理需要。而现在的我们“有名无字”也恰恰是因为传统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,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“字”,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。不过我们现在又发明了“这总那总”、“主席”、“首长”、“董事长”等词语来代替了。

诸葛亮,字孔明诸葛亮,字孔明

  喜欢看古代历史剧的朋友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,古代人一般有两个代号,一是名,二是字。据《颜氏家训》记载:“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”意思是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,取字是为了明尊卑。

  古代的婴儿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由父母命名,供长辈呼唤,而等到男子弱冠(二十岁)时则加上“字”。女子则是到了许嫁之时(一般是十五岁左右)加“字”,所以古代未婚女子要说自己单身,则一般用“待字闺中”来表示。那么“字”是如何来的呢?坦白讲,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,凡事都讲究一个礼仪。古代人在祭拜祖先的时候,一般都不敢称呼先祖的“名”,所以就产生了“字”。

  说到底, 字的产生是出于尊崇长辈显贵的伦理需要。而现在的我们“有名无字”也恰恰是因为传统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,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“字”,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。不过我们现在又发明了“这总那总”、“主席”、“首长”、“董事长”等词语来代替了。

  既然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指代他本人,那么名和字一般怎么使用呢?前文也说了,字是一种尊称。所以在人际交往中,名一般用作谦称、卑称,或上对下、长对少的称呼。平辈之间只有很熟悉、交情很好的时候才能相互称名。下对上、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,一定要称对方的字,绝对不能称呼对方的名。尤其是面对君主和自己父母长辈的时候,名是连提都不能提的,否则就是“大不敬”。  

孔子见老子孔子见老子

  不过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呢?说实话凡事都有例外,名和字的使用上也不例外。明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认为,古人有时候也讲究“生不讳名”。举个例子来说,孔子的地位不亚于老子,但老子与孔子相见时,则直呼其名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中记载,老子见到孔子的第一句话就是“老聃曰:丘。”曾子和子夏是同辈,但是曾子也直呼子夏(卜商)的名,《礼记·檀弓篇》:“曾子曰:商!”

  同样,地位高的人有时候也会称呼地位低的人“字”,这代表了一种认可。比如《史记》中记载刘邦称呼张良则是“高帝曰:运筹策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”子房是刘邦谋臣张良的字。

  同样在《史记》中,也出现了名和字的特殊使用。大家都知道,写史贵在实录,所以史学家对过世的人一般都会称呼其人名,但是对大德者例外。比如司马迁在写《孔子世家》的时候,全文只有一处出现了孔子的名的记载:“丘生而叔梁纥死。”前文也说了,古代人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只有名,没有字(“男子二十冠而字”),所以司马迁秉笔直书,在此处称呼孔子的名。但是在全文的其他地方,司马迁都用“仲尼”来代指孔子,以示尊重。

 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礼仪之邦,自古就讲究避讳。比如自己父母的名和字,当朝以及前朝君主的名和字都是需要避讳的。但是我们祖先又觉得避讳会影响正常的表达,所以《礼记》中又说:“诗书不讳,临文不讳。”

  最后再说一点,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们抛弃了“字”,只有自己的“名”与自己相伴一生。正如前文所讲,我们现在不讲究尊卑贵贱那一套了,所以“有名无字”也无可无不可了。不过在“名”之外有个“字”,其实感觉也蛮酷的。

  来源:网络 转自:渤海高_苍叟的博客

  广而告之:为感谢大家对《每日一问》栏目的支持,现在起您有什么好奇的、感兴趣的问题 or 有意思的素材欢迎在微博@辛辣头条[微博],标注#每日一问#艾特小编投稿或私信互动,问题(素材)被选中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新浪周边产品作为答谢礼哦!

今天的每日一问就是这样啦,咱们明儿个再见!今天的每日一问就是这样啦,咱们明儿个再见!

标签: 名字奥秘